每位讀者投票時,必須同時選滿10位候選人,否則視為無效票。
 
    相關新聞
 
    參與投票 贏幸運獎
    活動組委會將在參與投票的讀者中抽取幸運獎,發給獎品并邀請參加將于2月初舉辦的“2009感動廈門十大人物”頒獎晚會。
    本報訊 (記者 廖慧娟)2009,誰感動了廈門?住宅集團杯2009感動廈門十大人物評選從今日起至1月30日為讀者票投階段,廣大市民讀者可通過短信平臺、網絡平臺及剪寄登在廈門日報上的表格等方式為您心目中的感動人物投上神圣的一票。
    住宅集團杯“2009感動廈門十大人物”評選活動自12月4日啟動以來,在廣大讀者和市民中引起了熱烈反響,他們紛紛通過撥打熱線、登錄廈門網廈門日報讀者互動虛擬社區百家村“感動人物”專題論壇、寫郵件、寄信件等方式,熱心提供自己身邊的“感動人物”的線索。從社會各界推薦的一百多名人物中,活動組委會經過嚴格的篩選,確定了25人作為感動人物候選人,截至昨日他們的感人事跡已陸續在本報刊登,與讀者見面。
    這些被推薦的感動人選,大部分是我們身邊的普通百姓、草根階層,但他們在平凡中無私的奉獻,危難中彰顯的大義,呵護中傾露的真情,卻深深打動人心,感染更多的人去發展自己純正的品格,活得更加純凈,更加高尚。
    今天,這25位感動人物候選人集體亮相,接受讀者的票投。讀者可登錄廈門網,進入住宅集團杯2009感動廈門十大人物評選投票頁面(http://shop.xmnn.cn/2009gdxm) ,查詢候選人的詳細事跡,也可發表精彩留言。讀者的票數將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活動組委會將按讀者票數高低排出前15位感動人選,提交專家評審團認真評議,最終評選出“2009感動廈門十大人物”。
    感動人物選票
    請選擇十位,否則無效
    01 王侯聰
    02 “寶貝回家”志愿者
    03 鐘燦富
    04 蘇阿玉
    05 林延延 顧連橋
    06 繆正玉  
    07 陳炳宜  
    08 廈門援建彭州指揮部  
    09 巫明茂  
    10 葉海珍  
    11 陳朝陽  
    12 王繼成  
    13 李玉清  
    14 黃則初  
    15 王照坡  
    16 趙桃云  
    17 劉麗  
    18 戴櫻桃姐妹  
    19 吳秀珍  
    20 詹仙友  
    21 “心舟啟航”志愿教師隊伍  
    22 蔡敏  
    23 饒紅書  
    24 鐘開心  
    25 羅琪   
  
              
    01
    30年埋頭田間的
    水稻育種專家
 

    王侯聰,男,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優質常規水稻育種專家。
    30年來,他不為名不為利,每到農忙季節,就住在農場里。在他的帶領下,廈門大學水稻遺傳育種研究室經過30年嘔心瀝血的研究,終于選育出優質常規早秈稻新品種“佳輻占”并在全省及周邊省區推廣應用,填補了中國沒有常規早季優質稻的空白。
    (詳見本報2009年12月7日2版)
    02
    幫助寶貝回家的
    “打拐”志愿者

    這是廈門一群通過網絡自發組織起來的年輕人。他們從一個全國性的“寶貝回家”尋子網上,搜集來自全國各地失蹤、流浪兒童信息,潛伏街頭跟蹤、偷拍流浪兒童照片進行比對,一經確認,立即和民政部門、公安、媒體等聯系。自去年五六月發展至今,已有100多名志愿者,核心成員20多名。
    (詳見本報2009年12月10日5版)
    03
    愛給后進生開小灶的
    特級教師
 

    鐘燦富, 男,廈門一中校長助理,特級化學教師。
    他任教高三畢業班十屆中,高考化學均分多次居全省第一名。曾培養出廈門第一位國際化學奧賽冠軍的他,上起化學課魅力無窮。他和善、寬容地對待每位學生,在他眼里沒有優劣之分。對于后進生,他不斷鼓勵、不斷地“開小灶”,從不放棄對他們的培養。他的口頭禪是:一個都不能放棄。
    (詳見本報2009年12月11日3版)
    04
    悉心照料孤老的
    七旬小組長
 

    蘇阿玉,女,74歲,湖濱社區居民,退休干部。
    退休后她被選為社區退休居民組長,常在社區做義務服務。已年逾七旬的她,堅持十多年來無微不至地照料社區性格古異的94歲孤老賴添。老人住進養老院,她身體無恙時幾乎天天去照看。她的熱忱讓老人終于打開心門。
    (詳見本報 2009年12月12日3版)
    05
    社區里的英勇保安
 

    林延延、顧連橋,男,杏林東方牡丹園的小區保安。
    他們是杏林東方牡丹園的小區保安,也是小區里的熱心青年。他們在一次值勤中接到群眾舉報指認一名闖入女教工宿舍行竊小偷后,奮力追趕,圍堵竊賊。卻在押送途中,暗藏兇器的竊賊刺傷顧連橋,又朝林延延的左胸、腹部猛刺數刀。直到倒下的一刻,林延延仍緊抓著竊賊,毫不松手,直到流完生命的最后一滴血。
    (詳見本報2009年12月13日3版)
    06
    照料“植物人”丈夫的
    癡情女
 

    繆正玉,女,37歲,四川人。
    為給已成植物人的丈夫治病,她跑遍全城買特效藥。為讓丈夫“吸高壓氧以維系生命,90多斤重的她每天將140多斤重的丈夫背到路口,再用輪椅推送到174醫院做康復治療?臻e時,她陪丈夫說話,想方設法喚醒丈夫知覺。如今,她準備賣掉在廈立足的僅有的一套房子,繼續為丈夫治病。
    (詳見本報2009年12月16日4版)
    07
    心系青少年教育的
    執著老人

    陳炳宜,男,83歲,廈門市退休高級教師,中國老教授協會成員、中國倫理學會會員。
    年已耄耋的他有顆不老的心,一輩子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殫精竭慮。退休23年的他筆耕不輟,著寫近200篇關于青少年教育、公民道德倫理、社會問題研究的論文,義務舉辦過40多場公民道德講座。
    (詳見本報 2009年12月18日4版)
    08
    感動彭州人民的
    廈門援建者
 

    在四川彭州有這樣一群廈門人,他們白天在工地忙碌,晚上就住在臨時搭蓋的簡易房里。他們吃苦耐勞,認真勤懇,美麗赤誠的心感動了無數彭州人民。他們披星戴月連創“特區速度”開展援建工程,時間僅過去一年,指揮部就將19個建成項目交付給彭州市,其中5所學校獲得四川省“天府杯”、成都市“芙蓉杯”優質工程獎。
    (詳見本報 2009年12月21日5版)
    09
    自造海上發電裝置的
    “科學狂人”

    巫明茂,男,54歲,6年試驗上百次。
    2000年前,他是江西贛南師范學院的一名化學老師,后來他醉心發明創造,便辭去工作,來到廈門。他在投洽會上注意到一個利用海浪發電的裝置,令他十分著迷。經過一年的理論研究,做過上百次的試驗后,他在環島路搭起帳篷,試制海上發電平臺模型。傾家蕩產為發明。
    (詳見本報 2009年12月21日6版)
    10
    把愛獻給特別孩子的
    特教老師
 

    葉海珍,女,1979年11月生,2008年市首屆師德標兵、福建省師德標兵,2009年市道德模范。
    2000年7月,身為南京特師優秀畢業生的她毅然放棄留校機會,回到了同安。從每月收入僅有500元的代課老師開始,在10年漫長的特教工作生涯里,將自己的滿腔熱情全部投入到工作中。在她努力之下,許多家長與殘障孩子們重塑了對生活的信心。
    (詳見本報2009年12月25日5版)
    11
    愛給自己添麻煩的
    熱心法官
 

    陳朝陽,男,39歲,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五庭副庭長,福建省惟一獲得“全國審判業務專家”稱號的法官。
    他堅持法學理論研究,已在各類法學刊物上發表文章共計50多篇。他的業余生活,幾乎全花在一摞摞的法學書上。他善于糾發矛盾問題,對癥下藥。五年來,他參加審結1000多件民事案件,審判案件質量高,承辦案件沒有被重大改判發回,沒有被再審案件。
    (詳見本報2009年12月29日2版)
    12
    信箋里的
    “心靈救贖者”
 

    王繼成,廈門第一看守所管教民警,“全國公安監管系統深挖犯罪先進個人”。
    他的抽屜里珍藏著1000多封信件,每封信背后都是一段他與刑犯的深情故事。五年來,他給曾經管教過的在押人員回了1000多封信,而所有收到信的人,沒有一個再犯過罪。
    (詳見本報2010年1月2日5版)
    13
    走紅網絡的
    敬業“BRT大叔”
 

    李玉清,男,41歲,BRT沿線的場站保安。
    BRT開通后,他先后在雙十中學站和蔡塘站做場站保安。因工作負責、服務到位,加上其特有的憨厚笑容、標準的“敬禮”動作,成為網友和乘客們眼中親切的“BRT大叔”,F在的他,最希望學習好閩南語,為那些不懂普通話的老人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 (詳見本報2010年1月3日7版)
    14
    照顧患病前妻30年的
    可敬老人
 

    黃則初,男,72歲,曾任廈門大學教師。
    從法律的層面上,他和巫素珍早就沒有任何關系了。但30多年來,他依舊照顧前妻不離不棄。為了給前妻治病,他跑遍了各大精神病醫院和托老機構。經過悉心的照顧,前妻從原先大吵大鬧、隨地大小便到現在能自己看報、吃飯和別人聊天。
    (詳見本報2010年1月5日5版)
    15
    將公交車變急救車的
    盡職司機
 

    王照坡,男,廈門市閩DY7003的101路公交車司機。
    在他值班的公交車行駛途中,一名女乘客突然暈倒,臉色蒼白,四肢冰涼,情況十分危險。他臨危不亂,將車子?柯愤,撥打電話向120求助。危急之下,他靈機一動,將公交車變急救車,直奔最近的仙岳醫院。在眾多乘客的幫忙下,暈倒的女孩子經過及時的吸氧治療后蘇醒。
    (詳見本報2010年1月7日4版)
    16
    做好事比中獎高興的
    女出租車司機
 

    趙桃云,女,35歲,河南人。廈門坤馳聯合出租車有限公司的駕駛員,市第八屆“十佳外來女員工”之一。
    在她工作的十年生涯里,從未發生過任何交通責任事故。每年高考時她主動接送考生往返,記不清有多少乘客丟落的手機、錢包、皮箱,經她之手“完璧歸趙”。
    (詳見本報 2010年1月8日4版)
    17
    資助貧困生的
    “最美洗腳妹”
 

    劉麗 ,女,1980年生,安徽潁上人,足浴中心洗腳妹。
    14歲那年她因貧輟學,那時她便發愿,等自己賺了錢一定要資助貧困生。2002年開始,她以個人名義,發動社會愛心人士,收集全國多個地區的貧困學生信息,給予資助。目前已有100多名貧困生接受過她的幫助。
    (詳見本報 2010年1月10日3版)
    18
    重建溫暖之家的
    孤兒小姐妹
 

    姐姐戴櫻桃,15歲;妹妹戴麗萍,11歲。家住同安蓮花鎮美埔村。
    她們的父母雙雙去世。成了孤兒的她們拒絕領養,堅強的用稚嫩的小手重建起一個溫暖的家。她們每天一起上學,姐姐騎單車先把妹妹送到小學,再趕到學校參加早自習。姐妹倆靠每月500元低保金和愛心人士的捐款生活。暑期,還自己出外打工掙錢。
    (詳見本報 2010年1月12日5版)
    19
    照顧癱瘓婆婆的
    好媳婦
 

    吳秀珍,女,54歲。為照顧癱瘓在床的婆婆,她每晚都在婆婆的床邊打地鋪。半夜時她總要幫婆婆翻身,婆婆小便了,還要幫她擦。為方便將中風的婆婆搬到輪椅上,她還特制了一個繩套,把繩子套在婆婆的肩上,然后把自己的頭伸進繩套里,再把右手抱住婆婆的腰,用自己脖子和手的力氣把婆婆抱起來。
    (詳見本報 2010年1月15日6版)
    20
    助僑尋親的熱心人士
 

    詹仙友,男,1982年生,在廈從事外貿工作。
    “80后”的他有著良好的英語溝通能力,他業余時間放棄兼職的機會,而是用來無償地幫助華僑尋親。他不辭勞苦,奔走三年,讓時隔52年的李家兄弟見上了面;他不計得失,通過一年多近50封郵件的密切聯系,促成遠在美國的王氏弟兄越洋認祖;如今,他還在幫助一位遠在南美洲危地馬拉的華僑尋親。未來的日子,他將幫助更多的海外華僑尋親。
    (詳見本報2010年1月21日11版)
    21
    幫助外來員工子弟的
    志愿教師隊伍
 

    “心舟啟航”志愿教師隊伍, 一個草根志愿者群體,時刻關注著外來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和成長。
    這是一支由57名熱心公益、重視外來員工子女教育問題的熱血青年組成的志愿教師隊伍。他們帶著濃濃愛心走進外來員工子女集中的學校,給孩子們送去愛與關懷。
    (詳見本報2010年1月22日3版)
    22
    百名長汀貧困生的
    廈門恩人
 

    蔡敏,男,1944年生,廈門通士達照明有限公司退休工程師,廈門“希望工程”首批捐助人之一。
    參與“希望工程”那年,蔡敏一家三口還住在鼓浪嶼一間18.6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每月的收入不超過80元。從1992年起,在他的牽線搭橋下,廈門先后有近80位愛心人士加入資助長汀貧困生的助學團隊,多年來共資助長汀縣110多名貧困家庭的學生。
    (詳見本報2010年1月23日3版)
    23
    敬業愛崗15年的
    環衛女工
 

    饒紅書,女,41歲,湖里環衛處江頭片區環衛工人,第八屆廈門“十佳優秀外來女員工”。1994年她從貴州來到廈門,開始干起清潔工。在成為片區項目經理之前,她一直是路面上工作業績數一數二的一線清潔工。她忙于工作,成了每天清潔樓里最遲回家的人;她的執著和認真甚至感動了丈夫,讓其也加入到環衛隊伍中來。
    (詳見本報2010年1月24日3版)
    24
    給困難家庭送開心的
    下崗工人
 

    鐘開心,男,1959年出生于緬甸,1966年回到廈門,曾在廈禾衛生院從事外科醫生工作,離職后,成為湖濱飯店一名普通員工。
    同他的名字一樣,平凡老實的他總能給身邊的人帶來開心的生活。2000年下崗后,他一直運用自己醫學方面的特長救助就醫困難家庭。在他不求回報的努力與幫助下,一個個面臨打擊甚至瀕臨絕望的家庭重新看到了光明和希望,找到了歡樂和安慰。
    (詳見本報2010年1月25日8版)
    25
    連院外小販都知道的好醫生
 

    羅琪,男,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普外科主任、廈門大學醫學院外科教研室主任。羅琪永遠把搶救生命放在考慮風險的前面。在他眼里,病人都是服務對象,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一次,急救車送來一個生病的流浪漢,羅醫生二話不說,給這個流浪漢清洗腳上污垢、清理爛肉,并為他安排病床。中山醫院對面補鞋攤的大叔認準了羅琪,經常帶病人來找他,他來者不拒。
    (詳見本報2010年1月25日8版)